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師者 毛連塭1993

古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又云師者範也由此二研引申則師範教育的目的不僅止於培養足以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之師資更負有為未來國家主人翁樹立一個良好行為規範的使命因此在師範院校任教的每一位老師除了需具備其專業領域之學術修為外還必須要有足以為學生楷模的行為風範何清吟教授在同儕與學生心目中就是這樣一位學有專攻律己甚嚴的經師人師在本校服務的三十三年中不但在其所專長的美術教育學理研究上廣受教育學界的肯定其為人行事之誠更身受同事學生的愛戴
民國四十八年何教授自師大藝術系畢業後由教育行政機關分發到當時之省立台北女師(今台北市立師院之前身)單任教職民國五十三年女師改制為師專何教授有鑑於當時全省九所師專美術師資中鮮有專研美術教理論者而課程改革在即不論為當時美術教育品質之提昇或為因應師專課程改革之需都必須趕緊充實師專教師學術研究之實質對此她自覺有則無旁貸因而主動從國外購有關美術教育理論之著作利用課餘潛心鑽研並與國內外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之現職教師教換心得設計教材以改進交學理念與方法在此期間何教授先後發表了理論階段國小美勞教育之實施論青少年美勞教育台北地區國民小學五年級資優與普通兒童繪畫表現之能力之比較研究等多篇論文並由本校代為出版了美勞教育價值觀與國小美勞科學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等著作頗受當時師範教育界與美術教育界之重視與肯定也因此獲得第十一屆中國學會所頒發之金爵獎(繪畫教育類)而資優與普通兒童之繪畫比較研究一文在一九八一年國際兒童教育學會(ACEI)的年會上做專題研究論文發表獲得國內外與會學者的重視與肯定民國五十九年獲得歷史博物館推薦赴日本東京出席第八屆中日美術交換展及美術教育研討會民國六十八年由校方推薦前往日本國立筑波大學美術研究科在職進修民國七十一年又前往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福爾屯分校之視覺藝術中心作二年研究這兩次赴國外研究所的進修機會不但使何教授在個人教學工作上獲得他山之石的借鑑最重要的是使她獲得了在台灣所無法得到的繪畫創作的時間尤其在留學期間轉往美德法英諸國親眼目睹美術史上重要畫作的真跡使她更有信心確定了己的繪畫風格
何教授為追求個人藝術創作的理想於五年前提前自本校專任教授之職退休改任兼任教授職並在校外擔任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學會兒童美術教育學會兒童造形藝教育學會等團體的理事又獲聘為國立編譯館委員等職務孜孜於奉獻一己之心力可謂退而不休於個人繪畫創作方面則經常參與大專院校教授聯展台北女畫家作品聯展及畫廊的邀請展出力求不斷的突破與精進
今年適值何教授六十整壽其欲彙整歷年畫作做一紀念性展出並編印成冊以留念故請我為之序本人以深感於何教授退而不休努力精進之經神特為此序以為慶賀

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我的繪畫理念與風格的剖析

我喜歡繪畫,也不斷創作並展出作品,但是,我從來不敢以「畫家」自居。因為,我心目中的「畫家」,除了會畫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獨到的原創力、敏銳的感受性、以及超越現實框架的視野與胸襟;能不為潮流所愚,不為現實所役。然而,我自問,自己離此標準尚有一段很長的距離,所以,每當別人以「畫家」相稱時,自己總覺得非常不自在。
我曾經思索過,自己為什麼這樣喜歡繪畫?為什麼每次面對美好的事物總是按捺不住繪畫的衝動?於是我想,自己喜愛繪畫的原因,可能是來自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嚮往;崇山峻嶺浩瀚大洋的宏偉景觀,固然令我讚歎;漁村夜泊的風情,也令我低徊吟詠;不論徜徉於林間水邊,或赤足踩在草尖的朝露上,我總是強烈地感到大自然的節奏似與我的心跳與脈膊的節拍隱隱地呼應著。這種來自「原我」與「造化」的應和,每每令我情不自禁地興起繪畫的衝動。所以,我的畫大都離不開大自然的美與人間的情愛,以及對生命的省思與關懷。
三十多年前,當我在唸師大藝術系時,曾經為「繪畫是什麼?」,「是物象的再現?」或是「心象的表現?」等問題思索過。後來,涉獵中外美術史,又多次造訪了巴黎、紐約及多處東西方藝術寶藏,但是,還是沒有參透其究竟,甚致於一九八二年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視覺藝術中心進修時,我還一味地追求著現實主義的表現風格。因為,我一直心儀瑞內‧馬格利特(一八九八~一九六七比利時人)的畫風,從馬格利特企圖探索知覺本性及矛盾事物所表現出來詭與壓迫感的畫面,常讓我感受一種錯愕的快感。然而,諷刺的是,我一直創作不出一件令自己滿意的屬於超現實風格的作品。直到有一天,我的油畫指導教授Mr. Robinson對我說:「Cindy!你作品的構想與技法都很好,但你本身缺乏一種叛逆的性格。如果你改畫你心中真正喜愛的事物,可能會更好些。」就這輕輕一句話,有如當頭棒喝,使我突然覺醒。是啊!自己本來就不屬於那種批判與分析的性格,如何能畫出感人的起現實風格呢?何必為了創作而扭曲了自己的個性與好惡呢?從此,我泙棄了自己內心所厭惡的高科技與高頻率所營造出來的「現代感」,讓自己回歸內心嚮往的大自然。基於前述緣由,我的繪畫作品,喜歡以人間及大自然的美為素材。
「歌頌」與「批判」是藝術上常被創作者運用的兩種表現方式。在我過去與現在的作品中也常用這兩種表現方式來呈現我的所感與所思。此次畫展中展出的「大地之美」系列作品,就是我對造化的歌頌與詠歎;其中如「大地的律動」一作,是我對台灣東北角海岸的寫意表現之作;畫中海天相連,山林一體,天地交會在一婉轉靈動的海岸線上;碧藍的海灣形成一灘生命的活水,向上匯聚了蒼茫的風雲和曙光,向下滋潤了山丘梯田與瓦厝人家。整幅畫的主題在呈現一種天地間契合靈動的韻律,在此律動中,天象雖陰晦,卻有晴明乍現的禪機;大地雖貧脊,卻有強軔的生命力。這是我內心對天地生命蘊孕歷程的禮讚,也是台灣島國風土的精神描繪。「淡水暮色」是反映我鄉土情懷的作品;樹是老邁的,颱風推倒了,它還是堅韌地爬起;河邊小吃攤販旁,有聊天的老人,斜陽以金黃色調向人間告別,夜幕即將降臨,然而,明天破曉後,老樹仍將在此吐新葉,人們也將照常在此活動……,我以六十高齡,描會此情此景,也應是我內心對人生斜陽的輓歌吟唱吧!此外,在我的作品中,如「蓬萊第一峰」、「漁歌」、「秋山黃樹」……等等,以表現上述「詠歎情懷」的作品,不勝枚舉,限於篇幅,不再贅述。
此外,如「生命的省思」系列作品,則是我個人對生命價值或社會現象的批判之作;如「失重的陀螺--狂飆台北」一作,我引用西洋美術未來派的手法,將一九八九年台北的社會夢魘作為探討的內容;畫面上,我有意以飆車族、金錢遊戲、交通阻塞、與抗爭的人潮等現象,構築成一個失衡的陀螺或旋風……,一種不確定的價值觀,使台北人陷入不安的夢魘。畫中可見,在風暴區中,台灣錢滿天飛、飆車族忘我的玩命、升斗小民對天價的魔天大廈瞪目結舌,於是抗議之聲,抗爭之伍一波又一波,到頭來,抗爭的爭得了什麼?不定的價值感,才是台北人的夢魘。此外,在我的作品中,如「宿命」聯作、「無根的大樹」、「混凝土的叢林」等都是這一 類型的作品。
最後,我認為,我的作品在形成風格上,不刻意追求潮流,但也不喜歡墨守成規。每一件作品,祇是我由緣生境,以心造景的結果。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對我來說,現在只是起步,我將努力踏實地走下去。

老照片(二)
















老照片(一)
















寫生行跡
















主要論文與著作一覽
























文字著作(論文與著作)
1.何清吟,《不花錢的美術教材一二一種》,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叢書之四,1971年。
2.何清吟,《美勞科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國教輔導叢書之一,1976年。
3.何清吟,《台北地區國民小學五年級資優與普通兒童繪畫表現能力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師專特殊教育中心印行,1981年。
4.何清吟等,《美勞概論上冊》,國立編譯館主編,大陸書店印行,1983年。
5.何清吟等,《美勞概論下冊》,國立編譯館主編,大陸書店印行,1984年。
6.何清吟,《美勞教育的價值觀》,台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教學研究叢書之十三,1980年。
7.何清吟,《青少年美勞教育》。
8.何清吟,「如何培養兒童視覺美感的能力」,《美術館叢書5兒童˙美育˙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
9.何清吟,《大地之美˙人間之情何清吟作品集第一輯》,何清吟,1993年。
10. 何清吟,「何清吟《人性之光》系列創作作品發表」,《臺灣藝聞雜誌》257期p12,14-16,2007年5月。




何清吟自述

《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宋朝蘇東坡的詞,道畫了人生如夢幻泡影般的結局,有印證了佛家空性無常的真諦。本人已年過七十,我以為七十歲以後的生命是上天的恩賜,所以應該把前段生命的足跡做個整理,即使「雪泥鴻爪」不能久留,但總是這一個世代的見證與記錄,即使無常隨到也無憾了。
如果,從世俗的標準說,我可算是一個「幸運者」,因為我從初生到年老,沒有遭遇太大的困頓與挫折,而且在我的人生歷程中,剛好恭逢了「舊世代」與「新世代」的交接點(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我生為日本人(因當時台灣為日本政府所管轄);長為中國人(我的生長過程全受中國教育);將來要死為台灣人(因為「新台灣人」自主性已抬頭),我見證了台灣經濟由蕭條到起飛到泡沫化的歷程,也身受了台灣女性從三從四德的傳統束縛到爭取到獨立自主,到如今過渡高漲的女權,甚至令人憂心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草莓族」世代,令人握腕!
雖然,從時間的長河看,我個人一生之短暫渺小,還比不上浩瀚汪洋中一個小水滴,或說是恆河中一粒細小砂粒,但,一砂一世界,我記下這一段歷程,也算是我走過一趟人世的「雪泥鴻爪」吧。